中央发布死命令:严查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北京市第三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公示,一批战战兢兢的企业更是打了一个大大的“寒颤”!只能焦灼不安地等待第四批的“奇迹”。
其实,从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开始,北京市已经开启了“史上最严”高新技术企业审查模式——对个别“长的不像”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实施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的实施,打破了2008年以来只重“书面审核”,不看“企业实际”的惯例,把很多申报高新的企业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对于那些本来就想“浑水摸鱼”的“假高新”、“伪高新”公司而言,现场检查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正所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现场检查完毕,对于那些完全依赖“包装”的企业,“统统拿下”!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企业,也是慎之又慎!
今年的现场检查,哪些指标是检查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已经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后续享受高新优惠,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认定前“现场检查”要点
从目前获得信息看,绝大部分在现场就被否的以及模棱两可,问题集中爆发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证明收入是高新收入。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的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产品(服务)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对企业取得上述收入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应属于《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实务中,如果企业卖的是产品,且产品是委托他人加工,但企业又是以购买的形式从受托方取得,而后再加价销售。这种模式很容易被认定为“商贸行为”,无法证明所销售的产品为“自产产品”。
如果企业提供的是服务,则会要求说明服务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核心技术是否在《技术领域》内。如果企业是在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额外附加个人创意为客户提供服务,就很难提供属于自己且又符合《技术领域》内的核心技术。
2、如何证明高新收入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的规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对于企业的主要产品(服务)形成的收入,需要企业描述取得的知识产权和产品(服务)的关系。如果知识产权是软件著作权,还可能会要求企业提供软件运行的截图。如果企业只是通过中介帮忙“做”了一些软件著作权,想通过认定无异于“痴人说梦”。
3、如何证明发生的研发费用。尽管企业提交的资料已经包含了中介机构出具的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但在现场检查时,也会看企业的研发费用明细账。如果企业在会计科目中根本没有设置“研发支出”、“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科目,就无法证明报送的研发费用真的就是研发费用。研发费用不达标,申请高新必然会被否决。
二、认定后“税务稽查”要点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24号)的要求,企业取得高新资质后,在资质有效期内,如果想享受15%的优惠税率,每年必须满足规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也正是税务日常稽查所关注的要点。
1、高新收入。政策要求,企业在享受优惠年度,需提供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说明,当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占收入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60%。高新收入的界定参见上面分析。
2、年度职工和科技人员情况。政策要求,享受优惠当年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不得低于10%。而且科技人员当年在企业工作时间须在183天以上。
3、研发费用。政策要求,享受优惠当年和前两个会计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比例需达到规定的比例要求,且还需提供研发费用管理资料以及研发费用辅助账。
4、留存备查资料。指标符合要求,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优惠。按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3号)的规定,企业享受优惠事项的,应当在完成年度汇算清缴后,将留存备查资料归集齐全并整理完成,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企业未能按照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留存备查资料,或者提供的留存备查资料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相关技术领域、产业、目录、资格证书等不符,无法证实符合优惠事项规定条件的,或者存在弄虚作假情况的,税务机关将依法追缴其已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并按照税收征管法等相关规定处理。
三、结束语
“该来的迟早都会来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轻轻松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无忧无虑”享受高新优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成为高新的,如果自身条件不满足,也不必抱着侥幸心理,找中介帮忙去“赌”;已经成为高新的,如果当年条件不满足,也尽量不要冒险享受优惠。毕竟,出了问题,没有人会替你去补窟窿的!
得合伙人,得天下!
万科总裁郁亮说,雇佣时代已经过去合伙人时代已经到来!把核心员工变为合伙人后,奇迹出现了!
华为,为什么能从4万元发展为10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500强?因为他在90年代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合伙人模式,开始与客户在全国建立合资公司!
韩都衣舍,2008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连续10年在互联网服装品牌排名第一名,业绩突破20亿。
旭辉地产,2012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连续6年业绩保持70%增长,成为地产行业超级黑马。
爱尔眼科,2014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5年成为眼科连锁医疗第一名,市值达到800亿。
碧桂园,2014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3年成为中国地产第一名,业绩突破5000亿。
合伙人时代:以华为、阿里、碧桂园、旭辉地产、海尔、韩都衣舍,爱尔眼科为代表的著名企业纷纷导入“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合伙人制度,越来越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导入合伙人管理模式,培养核心人才,与公司形成利益、事业、命运共同体!
不是你要不要用合伙人管理模式,而是时代已经选择了合伙人管理模式!
老板不懂合伙人股权,如同埋下地雷!
【误区一】按出资比例来分配股权
在过去,如果公司启动资金是100万,出资70万的股东即便不参与创业,占股70%是常识;在现在,只出钱不干活的股东“掏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常识。在过去,股东分股权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 「钱」是最大变量。在现在,「人」是股权分配的最大变量。
【误区二】平分股权
据调查,企业股权结构易产生纠纷的3大情形: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1/3、1/3、1/3的占12%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50%、50%的占17%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40%、30%、30%的占16%
从公司创始开始,“丑话”应该说在前面。如果是五个好兄弟的话,股份就平分,每个人20%。看起来好像很公平,但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实并不公平。这种平分股份的方法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分歧的种子。有能力的人会想:我比他们都能干,但为什么股份和大家一样?没能力的人可能会想:我可以混日子,吃这份股权。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矛盾会爆发出来,会导致公司崩盘。
合伙人股权战争最大的导火索之一,是完全没有退出机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资5万,持有公司30%股权。干满6个月就由于与团队不和主动离职了,或由于不胜任、健康原因或家庭变故等被动离职了。
老板不懂合伙人股权,失去市场机会!
15年前,马云如何锁定18罗汉,成就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神话?因为他一创业就有高人为他做清晰的股权规划及股权激励设计!
马云上市的事件告诉我们:
股权可以吸引人才(蔡崇信)
股权可以留住人才(18罗汉)
股权可以融资(孙正义)
股权可以打市场(与雅虎合作)
股权设计控股(马云不到10%控制公司)
股权激励的作用:
1、规范员工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
2、解放老板、业绩倍增;
3、平衡股东关系、功臣退出机制;
4、人才战略梯队、吸引同行人才。
企业有5条生命线条线:
1、67%老板有完全控制权;
2、51%老板有相对控制权;
3、34%老板有一票否决权;
4、20%界定同业竞争权利;
5、10%可以申请 解散公司。
企业家不懂股权筹划,将面临8大痛苦问题:
1.哥们变仇人;
2.同床异梦,同室操戈;
3.养大儿子叫别人爹 小肥羊管肯德基 叫爹;
4.竞争对手挖墙脚;
5.团队工作效率低下;
6.错过合作机会.失去融资功能;
7.影响上市大计;
8.再好的项目都做不大。
企业如何进行股权控制: 马云持股7.4%却能掌控阿里巴巴,任正非持股不到2%却能手握大权。股权是企业的命脉,是老板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企业一开始就决定了结束!只要你公司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
就会涉及到股权机制分配设计的问题:
只要你公司有员工,高管,
就会涉及到股权激励的问题:
只要你公司后期有项目需要运作,上市,
就会涉及到股权投融资的问题…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人才管理 ,人才流失等问题.
企业老板忙碌,有心而无力学习。
- 上一篇:人民法院委托资产评估专业技术评审人员库管理办法(试行) 2020/11/30
- 下一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2020/11/18